WFU

網站頁籤

顯示具有 電影與人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與人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廚房電影院之『鐵娘子』

今天,看完了『鐵娘子』~

與其說是感動,不如說是佩服柴契爾夫人的遠見與勇氣
在那樣的大時代裡,能獨排眾議,勇於前行,
相信自己的信念,並努力去達成。
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不過我覺得,若是不能對那個時代的背景,如工會罷工、冷戰時代等等有些瞭解,
對於劇中有些片段,為何柴契爾夫人的決定,會成為眾所議論的焦點
可能就不太能體會。



以一個女性的角度而言,
他一開始就說,人生必須有其意義與價值,
在她丈夫求婚之時,她便明言,他不會只安於在家中煮飯、灑掃、帶小孩。
他明白清楚自己的志向,也勇於爭取。

這讓我有些釋懷,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以照顧好家庭而滿足。
尤其每每讀到一些親子作家,寫著『守護著家庭、就是我最大的滿足』,
『當媽媽真是我最開心的工作』....之類的,
我就常常想,那我是否不夠具備母愛,或是不夠知足?
否則,為何當人人稱羨,我有著充分的時間,陪伴在家人與孩子身邊時,
我雖然也覺得幸福、開心,但同時也覺得失落。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生命本來就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
如同柴契爾夫人,他選擇了成就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家庭生活上,自然也會有些失落~
如同他在老年時,看著收藏多年的照片,
喃喃自語的說:『孩子們長大的太快了~』
以及最後,先生消失在走廊的盡頭,
他落淚的說:『我還沒準備好讓你離開,我不想自己一個人。』
確實讓人鼻酸。
但我覺得這也展現出他另一面的勇氣,
即使有所失落,他仍然勇於接受現況,自己將先生的遺物收拾好
告訴自己要與先生告別。

有些段落特別印象深刻
他在晚年就醫的一個片段裡說道:
『人們不再思考了,只是感覺....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被這樣的人們領導著
    他們注重感覺,多於思考與想法但思考與想法,才能引起我的興趣。
    問問我在"想些什麼"?』
這其實還挺讓我反覆思量的。

在諮商的過程中,我們習慣於邀請個案談感覺~
甚至我自己,也因而常常從自己的感受出發,
表達自己的內在狀態、及對他人的感受。

有的時候,接觸自己的感受,很受用,能更貼近自己。
然而,有時候,卻被困在感受或情緒之中,
沮喪、憂鬱、失落、難過而無法自拔。
或許,將柴契爾夫人的這句話稍做修飾,
『除了感覺以外,也要同時注重想法與意見』
以避免自己被情緒所綁架,失去了思考與行動的能力。

由此延伸,他的另一段話也很令人玩味
『注意你所想的,因為他們會變成你的語言
    注意你所說的,因為他們會變成實際的行動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他們會形成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他們會形成你的人格
    注意你的人格,因為他們會影響你的命運
    我們想些什麼,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這讓我想到,認知治療的核心,強調正向思考,中斷負向思維與情緒。
或許就是想要打斷這樣的循環,
避免每一個小小的負向想法~累積成無力而沮喪的生活形態。

而柴契爾夫人努力落實這樣的正向思維,
以行動形塑自己的命運
他不問自己能否達成目標,
他只問自己,是否努力前行。

或許就是這樣的信念,覺得對的事情就應該去做。
才能夠拋開名利、與選票於身後,做出真正對大眾有益的事情。

這樣的堅強,讓我有些省思~
在馬鞍山的日子裡,我比我自己想像的,更容易沈浸於情緒之中,
負向思考一旦浮出,就很難中斷。
常常在操持家務的過程中,反覆的想了又想~
問我想些什麼?無非是一些生活瑣事,卻擺不平吶困於其中的不滿。
我一直困惑,為何讓自己困在這樣的循環中~
雖然偶而會有小小的行動,改變自己的狀態,但很快的又回復到低迷的氣氛中
或許,我的行動還不置於累積成習慣~
而我的負面情緒,已經養成一種習慣,正在主宰著我。

希望,這部片子能帶給我一些力量,
更正向的思維,更積極的行動。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廚房電影院之『伴侶度假村』

拜科技之賜,Ipad的便利性,使得我家的廚房影劇功能快速提升。
窗台上的小空間,擺放Ipad剛剛好~
就在洗洗刷刷、切菜、準備料理時,
或許看新聞、有時看影片,讓重複性高的廚房工作,不再單調。
(但不適用於煮飯,開始煮就得專心點~免得燒了鍋子啊)

上週,在廚房電影院裡,看完了『伴侶度假村:Couples Retreat
描述四對夫妻,分別遇到婚姻上的瓶頸,
其中一對則提議要到一個『伊甸』樂園進行伴侶治療並且度假~
裡面有些治療的片段,
當然有點搞笑,或許不是正規的治療場景~
但裡頭點出幾個夫妻常有的狀況,
卻是挺經典的。
而且,我覺得編劇挺妙,排除了外遇以及家族干擾的因素,
使得夫妻兩人的問題,集中在他們自己身上。
或許,這才是核心,雖然夫妻確實會受到家族關係與外界人際的影響,
但夫妻關係終究要回到兩個人選擇如何面對彼此,才是重要。




記得是戴夫夫婦的治療片段,他們總是說『我的』、『你的』~
治療師點出他們沒有『我們的』共同點。
就如同生活中,夫妻兩人忙著各自的事業~回到家也就像是『室友』一樣,
互相打個招呼,又各自忙去了。
沒有交集與對話,於是聽不見對方真正的需求,
時間一久,或許相安無事,卻覺得關係之中,有些空洞,好像少了些什麼~

而在夫妻關係中,作自己,也是不容易的~
例如裡頭因為面對離婚議題,起義要參加治療的傑森和辛西亞夫妻
在滑著獨木舟去另一個島的時候,
卻因為划船的步調不一致,傑森指責了辛西亞~
辛西亞憤而跳入海中,寧願游泳也不願委屈。
他說:『我始終達不到你的要求』
為了迎合對方,沒有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
長期下來的壓抑與委屈,沒有表達的結果,也同樣的導致彼此關係疏離。

至於喬伊與露西,兩人都一直想要『向外發展』,
或許也是人的本性,記得吳就君老師曾這麼說:
『一夫一妻制,是人類所制訂的,人會受到異性的吸引,本來就是自然的反應』
這讓我有些思索,
是否能允許夫妻關係中,對其他的異性有些遐想?
就如同片中兩個男人爭論,性幻想到底算不算出軌
不論你的論點如何,但回到現實面,制度使然,我們只能選擇一個~
此時,存在激情與愛意之餘,對彼此『承諾』的重要性,
我想還是維繫夫妻關係中重要的一環。
我感覺影片中想要強調,長時間忽略了經營關係中的激情與愛意,
使得彼此覺得乏味,因此常常忘了承諾的存在,想要跨越婚姻的約束
尋找新的樂趣。
卻終究發現,若是自己能花心思,看看自己的枕邊人,
或許也能在關係中,營造新的情趣。

我覺得這部片子,有意思的地方,
是他用很輕鬆的方式,提醒著觀眾,
要練習『面對彼此』,『聽見對方的需求』
也要練習『表達自己』,使不至於在關係中因委屈而失衡。

而我還滿欣賞最後,大師給了每對夫妻一個紀念禮,
這似乎代表著,我們必須找到彼此關係中的『長處』
盡量去發揮~
比如戴夫那組,大師給了他們『驢子』,
看似缺乏情調,卻是堅持不懈的帶著家人前行,也是難得。

雖然,人世間的結局,不可能像電影那樣,總是皆大歡喜。
但至少能夠朝這個方向盡力而為。

看完之後,老公竟然對我坦露,他覺得以前,他也像傑森一樣
總是覺得我做得不好~
(嗚嗚~確實,他以前挺愛抱怨的,什麼事都事先指責,不誇獎)
雖然,在看這部影片之前,他已經逐漸修正這習慣,
但他會這麼說,我還是挺開心的!
當他看見自己的習慣時,也同時學會肯定老婆的付出。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為巴比祈禱

今天因緣際會看到了這部片
雖然講的是同志議題
但卻也帶出了家庭關係如何影響一個人思考,
父母如何接納子女的本性,
對孩子的重要性。



這一段是我覺得片中很感人的一段告白
母親的告白,
在他終於理解,孩子之所以選擇死亡這條路,
是因為他苦無出口,得不到接納與支持
一方面知道自己的同性戀傾向無可改變
一方面卻又接收了母親認為同性戀是『罪惡』的指稱
而內心衝突、糾結不已。

面對這樣的巴比,覺得很不捨~
當母親終於透過閱讀孩子的日記,與牧師的對話,
重新理解他的心路歷程
重新詮釋聖經對於同志的觀點
而接納自己的孩子,並非病了~只是他本然如此時,
母親的勇敢認錯,
為同志挺身而出的勇氣,更是令我佩服。

延伸來看,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同與接納,
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是相當重要的。
而當孩子無法長成父母所期待中『完美的小孩』時,
對父母的挑戰,是如何放下自己原有看世界的框架,
重新開展出一條,可以理解孩子的途徑
這並不容易。
畢竟,我們對孩子,帶著世世代代所傳遞下來的信念與價值觀
是從家庭而來,有其脈絡可循。
但,孩子並非父母的財產,也非父母的延伸
他無須負擔家庭的包袱,也無須滿足父母未了的心願。

雖然,孩子與家庭的關連,仍然像個共同體一樣的成長,
但如何從這個整體當中,
看見孩子的獨特,接納他們成為自己,我覺得是父母的功課。
需要時時提醒自己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父後七日

最近經常有機會觀看與死亡相關的影片
但並非刻意安排!

老公的同學來拜訪,說這片充滿黑色幽默,
強力推薦!
於是不喜歡看劇情片的老公,也跟著一起看了~
將死亡議題,用很本土的方式呈現
喪葬儀式,則帶點幽默的觀點,
解放原本應該禁忌的死亡議題



或許是這樣的基調,
使得面對死亡的悲傷,
總是輕輕的帶過
原本感覺似乎在情緒的著墨上,不夠深刻,
但後來想想,這不也正是許多人,
面對死亡時的狀態嗎?

將自己的悲傷,輕輕帶過!

唯有在不經意想起時,
才能感受到失落的沈重。

片尾,女兒說:『當我在飛機上,看見免稅商品,
閃過要幫你買條黃長壽的念頭,卻讓我哭了一個半小時』
思念,悄悄的冒出頭來,
悲傷,原來無法躲藏。
令人也不禁一陣鼻酸~

『父後七日』網頁

PS. I love you...

隨意租了這部影片,
卻意外的,感人熱淚!
(幾乎從頭哭到尾啊)



我想,令我感動的是,
愛竟然能使人,變得勇敢!
勇於冒險,重新面對自己!
當然啦,若要歷經喪失摯愛的苦痛,
才能領悟到自己人生該如何走,
並不是每個人都想體驗的~

我只能說,片中的杰瑞真的很有智慧
也很能豁達面對死亡,
才能好好安排,用文字與聲音,
陪伴所愛的另一半,度過哀傷。

對我來說,更是一種提醒
若能在彼此陪伴之下,找到自己的路,
則得好好珍惜!

讀過哀傷輔導的些許文章,
再來看此片,特別有所感觸,
面對親人逝去,『振作起來』,並無法用言語來傳達
而必須從經驗中走出自己的新生活
不容易啊~

轉貼一則影評
(請點即可連結)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長假

今天在課堂上看了長假
天啊~哭得很慘!

學弟問:觸動你的是什麼呢?

我說:等你生了小孩就知道。

或許是那母性的堅持與愛,
深深的震撼了我。
也為孩子失去母親,最後在樹林裡
呼喚著媽媽
而心疼而難過。

若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
玫瑰,無疑是社會文化結構下的弱勢者,
被禁錮在母職的角色中,辛苦付出
如此的不公平,卻得默默承受。

然而,當他病後,不僅沒有對丈夫怨懟
反而選擇原諒~
那包容,是從更深的母愛來的
也是從對生命的相信而來!

祈禱諸神對先生保佑,可以幫他關注著孩子長大
祈禱諸神對兒子保佑,是他相信,生命有他自己的道路
而神的眷顧,可以讓他放心的離開~

若是,在生命的最底層,
能以這樣的韌性、包容、堅持與毅力,
真實的度過生命的每一天~
當我們汲汲營營於探究
生命如何存在,又如何孤獨~
男女之間的權力不均,夫妻之間的不公平時?
是否能真正體會到,玫瑰選擇這樣的『接受』與『面對』
背後所需要的,是身為母親的愛
也是更大的寬容與勇氣,以及對生命積極的看待。

其中有一段,是玫瑰自己在晚上幫她兒子抓蟬的畫面,她跟鄰居的對話:

「奇怪,早上還聽到牠們在那邊叫個不停,怎麼現在卻這樣靜悄悄?」
『蟬只有白天會叫,晚上通常都在休息。......他們一年只活七天,
七天中牠們就要不停的叫,直到死去。』
「這麼好喔!只要不停的叫七天,剩下的時間都可以休息喔!」

由這段對話,隱喻了玫瑰短暫的人生
也可看出,玫瑰對於人生,對於痛苦的樂觀面。

而對於諸神膜拜,
祈求他們對兒子與丈夫的保佑
對於宇宙中更大力量的存在
生命冥冥運行的注定與相信
或許也是他另一個力量的來源。

*萬芳描述他扮演玫瑰的心情
http://hervoice.pixnet.net/blog/post/22235599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他不是那麼喜歡妳

很喜歡他的結局
人生,不一定要走向婚姻
當然可以有一段很美好的親密關係
但也可以自己過得很好!!
對於怎樣活出自己,有個不同的註解




相關網站
http://intoyou.pixnet.net/blog/post/24153140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為愛朗讀

愛,原本是無罪的~
卻因為愛人,是一個戰俘,而無法正視自己對她的愛。
麥克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情感,也無法對他人開放自己的心,
所以選擇了孤獨~

而這樣的事實,卻在漢娜死後,他才深深體會。
而重新講述這段,深深埋藏在心裡的情感。

我同意文字與閱讀,會改變人的心,
生命的經歷,會使原本相愛的人,
在多年之後站在不同的水平上看待彼此
或許這就是漢娜與麥克最後雖然相見,卻無法重拾對彼此的愛

但我也看到,無論文字或閱讀,如何開發人的生命
『關係』仍然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環。
若失去了關係,那麼閱讀的意義又在哪裡?
漢娜努力的學懂文字,期盼能跟麥克有所連結
卻在發現麥克卻無法同等的回應他時,
閱讀,則不再是支持她生命的動力
而是幫助他邁向死亡之路。




關於『為愛朗讀』的網路評論:
http://blog.yam.com/sweetpiano/article/19757662

http://blog.roodo.com/blue1989/archives/8585695.html

另外找到一篇評論,相當的有『心理動力學派』的味道~
但很有不同的觀點
http://www.wretch.cc/blog/yzhang/11300830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鐵達尼號 VS 真愛旅程

前一陣子看了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
描述一對夫妻在為彼此的關係努力多次之後
仍然因為無法接觸到對方真正的心意
而終究勞燕分飛

因為主角恰巧是李奧納多與凱特溫絲雷
讓我不禁想起多年前,那齣驚天動地的『鐵達尼號』
兩人所傳遞的,純純的愛,
能讓人保有這份心情,數十年。

如果當年,他們沒有遇上冰山,也真的結了婚,
或許就如同他們後來所合演的這部片子
必須面對柴米油鹽的考驗

尤其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
真愛旅程中,夫妻的性別角色,
或許不只是他們兩人獨特的性格
也融合了他們自身認為社會所期待的,或能認同的
妻子,母親,
丈夫,父親的角色

而忘了回到『人』的本身,去認識自己的伴侶
縱使是夫妻,要接觸到彼此的『心』
真的很需要努力,也需要付出自己的『心』。

~鐵達尼號~


~真愛旅程~


真愛旅程之影片評論:
http://blog.chinatimes.com/dodobear/archive/2009/02/07/373836.html
------------------------------------
真愛旅程之劇情簡介:

繼《鐵達尼號》之後,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再次與凱特溫絲蕾再度合作,導演則是凱特溫絲蕾丈夫的山姆曼德斯,演出改編自葉慈以195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的小說,詮釋一段漸行漸遠的夫妻感情,凱特溫絲蕾並以本片獲得2009金球獎最佳女主角。

法蘭克和愛波這對夫妻一向都認為他們特立獨行、與眾不同,而且願意也準備好要依照崇高的理想過生活,於是當他們搬進位於革命路的新房子之後,就很驕傲地和他們周遭典型的郊區家庭生活劃上界線,並且下定決心絕對不要受到那個年代保守的社會風氣鉗制。

但是儘管他們是一對充滿魅力和反叛精神的前衛伴侶,但是魏氏夫妻卻發現自己漸漸成為他們當初最唾棄的枯躁生活:丈夫成為一個有份穩定卻毫無挑戰性的工作的好男人;妻子則成為一個只能渴望卻不能擁有自己的成就和熱誠不快樂的家庭主婦。也就是說,他們就像其它的美國家庭一樣,喪失了原有的夢想。愛波為了改變這種無趣的生活並逃避成為平庸家庭的宿命,於是大膽地計劃重新來過,遠離舒適卻死氣沉沉的康乃狄克州郊區,到充滿未知數的巴黎闖天下,但是當他們展開這個計劃之後,這對夫妻各自都被迫面對他們臨界點:妻子為了逃離平庸不計代價,丈夫則為了維持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願意做出任何妥協。


本片編劇是著名小說家賈斯汀海耶斯,演員除了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和凱特溫絲蕾以外,還有金獎影后凱西貝茲,她將演出一位表面光鮮而家中卻問題重重的房屋仲介。

凱特溫絲蕾今年分別以《真愛旅程》和《為愛朗讀》,入圍2009年第66屆金球獎戲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與女配角。過去雙料入圍雙料得獎的紀錄不多,她竟連得兩座金球獎,出了曾在金球獎與奧斯卡入圍5次卻槓龜的怨氣。

她在發表得獎感言時對台下李奧納多說:「我已經愛了你13年,你在這部片中的演出太驚人了。」她並對老公山姆曼德斯說:「感謝你執導這部片,每天折磨我們,如此享受地看著我們受苦。」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