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為巴比祈禱

今天因緣際會看到了這部片
雖然講的是同志議題
但卻也帶出了家庭關係如何影響一個人思考,
父母如何接納子女的本性,
對孩子的重要性。



這一段是我覺得片中很感人的一段告白
母親的告白,
在他終於理解,孩子之所以選擇死亡這條路,
是因為他苦無出口,得不到接納與支持
一方面知道自己的同性戀傾向無可改變
一方面卻又接收了母親認為同性戀是『罪惡』的指稱
而內心衝突、糾結不已。

面對這樣的巴比,覺得很不捨~
當母親終於透過閱讀孩子的日記,與牧師的對話,
重新理解他的心路歷程
重新詮釋聖經對於同志的觀點
而接納自己的孩子,並非病了~只是他本然如此時,
母親的勇敢認錯,
為同志挺身而出的勇氣,更是令我佩服。

延伸來看,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同與接納,
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是相當重要的。
而當孩子無法長成父母所期待中『完美的小孩』時,
對父母的挑戰,是如何放下自己原有看世界的框架,
重新開展出一條,可以理解孩子的途徑
這並不容易。
畢竟,我們對孩子,帶著世世代代所傳遞下來的信念與價值觀
是從家庭而來,有其脈絡可循。
但,孩子並非父母的財產,也非父母的延伸
他無須負擔家庭的包袱,也無須滿足父母未了的心願。

雖然,孩子與家庭的關連,仍然像個共同體一樣的成長,
但如何從這個整體當中,
看見孩子的獨特,接納他們成為自己,我覺得是父母的功課。
需要時時提醒自己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面對

週三上課時,
所上一位老師,分享了他的求學歷程,
佩服於他勇往直前追尋自己夢想與感動的勇氣,
也佩服於他從護理的領域,跨足諮商,所具備的自信
一步一腳印實作的紮實

於是,下課之後,問了老師如何敏察到自己的方向而不遲疑
老師這麼回答:
『面對,而不逃避。好好的思考之後,做出選擇,然後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不論是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想要投身的學習方向,
都好好的去面對、思索、感受。

而當他分享自己如何具備自信,則分享了『作中學』的經驗
每一次面對個案卡住的時候,就透過閱讀、檢視、反思走過那個困難點

當我提及,自己的害怕、沒有自信、而總是拖延的時候
老師則鼓勵我:『好好的陪伴那個害怕吧~』

短短五分鐘的對話
如當頭棒喝一般,淚水忍不住的奔流下來
確實,我對於陪伴自己的感受,並不熟悉。
我習慣用大腦解析自己每一個時刻為何產生這樣的情緒
但難以停留在當下,感受與沈澱

而因為自己的成長經驗,而對家族治療產生的興趣
也偶而會因為害怕,而逃避去面對,
猶豫著是否真的要這樣義無反顧的往前走

雖然我自詡,已經是個很願意花時間探索自己的人
但,人有盲點~
而被打到剎那,很震驚
卻也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