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Encounter with self...

今天上課,體驗了一種不同與以往,
與自己身體接觸的方式~~

與同學兩兩一組
一人以手接觸他人
另一人則接受碰觸

碰觸的原則需輕柔
離開的時候必須非常非常緩慢,以每個指節慢慢移動的狀態
離開,並且再回來!
這樣做的涵意,代表著這個人是很值得被呵護,
每次的離開,都令人依依不捨,
而每次的離開,都一定會再回來的承諾及隱喻

碰觸的位置,可以是頭,眼,耳(太陽穴),肩,手,胸口(但異性不宜)
以及腹中心,腿與腳~~
臉部可以靠近就好,不一定要碰到~~

每一個部位,都可能傳達自己對接觸的記憶,
舊的創傷,或者是代表的涵意
比如說~~肩膀有感受的人,可能表示著壓力,責任,負擔,
覺得疼痛的人,可能是過去曾經受過肢體上的傷害~~

被接觸的時候,可能感受到溫暖(因為有溫度),支持與陪伴,
全然的被接納,是一種安全的情境,
於是會自然的投射自己的感受在治療者身上,
發生移情作用,
因而將這些移情的內容,帶入會談加以討論

我自己在體驗一開始的時候,覺得思緒很紛亂
但慢慢的,能夠專注在被接觸的部位,
體會身體的感受
最有感覺的是當手放在太陽穴旁,那種溫暖被包覆的感受
我想,孩子們之所以喜歡被擁抱,應該就是這種感受吧

-----------------------------------------------

反思與討論:
1.很想應用在家人身上,如果有一種方式,能讓身邊的人有這樣的體驗,
   很想試試看!!
   不過,老師的提醒是: 這樣的治療過程,很容易移情,而產生雙重關係
   憑添互動中的複雜性與衝突

2.在自己接觸對方的過程中,
   一直思考著策略~~
   該從哪裡接觸起,要選擇哪些位置,速度該快或是慢
   但這樣用腦思考的過程,忘了自己的身體重量已經加諸在對方身上
   等發現的時候,接受者的疼痛感,早已經過去了~~
   或許,身體會說話,
   除了自己的腦子需思考,可能也需要依賴身體的感受與對方互動
   再談到速度,不斷的變換位置,感覺會打斷對方的感受,反而是一種打擾

3.治療開始前,應該要對接受者目前的狀態有些初步的了解,
   做為接觸的依據,但要怎麼問,問多少,似乎還不那麼清楚

4.對象~~
   討論中提到一些可運用的對象,例如:
   @習慣以大腦思考,比較壓抑的人,身體的反應將會跨越這些繁文縟節,
       直接反應其內在的狀態
   @壓力大的人,可以透過身體的接觸,得到放鬆
   @平時難以建立合宜人際關係的,可以有一個療癒的經驗
       (也因此容易對治療師移情吧~~)
   @曾有過創傷經驗者
      (但不適合在創傷發生的前期進行治療,可能引發太大的情緒反應)
   @容易焦慮的人
   疑問是~~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做,面對可能受到性侵害或家暴的孩子,
   或許口語表達的能力還不太好,不知道能否接受這樣的治療歷程?!


5.老師放了很輕柔的音樂,但在討論中,表示音樂並非絕對
   不過若是對於聽覺型的人,可能有些引導放鬆的作用

感覺透過身體的接觸,
這麼單純的方法,
卻能帶出如此豐富的議題,
相當的有趣!